破除单一 文化场所日渐增加
露天电影、电台“讲古”、溜冰场……带你看花都40年来文化巨变!
改革开放40年
记录下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
记录下花都蒸蒸日上的发展
也记录了花都文化事业
从无到有、从点到面、
从粗到精、从弱到强的拔节式成长
跟小编一起来看看花都文化大变化~
你还记得以前的文化生活有哪些吗?
改革开放前
群众文化生活匮乏
当时花县城区只有一座影剧院
城里人看电影还算便捷
于村民而言,文化娱乐活动着实不多
家住在马溪村的姚伯回忆:
40年前,花都还是一座农业县城,大多数群众还在为家庭生计奔波,而那时候搬着小板凳到广场看露天电影成为当时最大的乐趣,尽管所放影片不是‘三战’就是‘三队’,却能吸引几千群众观看,场面非常热闹。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看电影是百姓娱乐的主要方式。如今送电影下乡活动仍在继续,但放映设备和方式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电影事业有了新发展
●1983年,全县电影放映队从原来的7个增至36个,影剧院也增加至9个。而原来的新华影剧院拆建改装,设座位1860个,增加通风设备,1985年增设立体声设备并开设录像投影。
●80年代后期,电视机走进家庭,美国、香港的电视剧开始引进,同时盒式磁带录音机的发展,使得大量的港台流行歌曲在内地盛行,电台“讲古”风靡一时。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看电影是百姓娱乐的主要方式。如今送电影下乡活动仍在继续,但放映设备和方式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改革开放这阵春风
拨动着电影电视广播文化事业
同时也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花县兴起办刊物的风潮,《花县文艺》、《花县文史》、《花县乡音》陆续创刊,《花县报》复刊。
●同时期,花县广播站扩建并改用调频广播,报纸杂志电视等文化阅读刊物或视听节目日渐丰富。
●1990年12月,花县正式办有线电视,居民从此可以收视香港电视节目。1992年底,全县报装有线电视23000户,至1993年增至33631户,当时全县有8个镇建立了有线电视网络,群众接受信息来源的手段更加多样。
过去,人们通过读书看报了解外面的世界
80年代末90年代初
花县的文化体育场所开始完善
●花县体育馆落成剪彩
●县文化局与文化馆办公楼、图书馆及溜冰场新建
●县青少年文化宫落成
●新华书店扩建,各镇设新华书店分销点
●工人文化宫改建为文化宫大楼,并设图书阅览厅、录像厅、歌舞厅、象棋、麻将、乒乓球、电子游戏室、溜冰场等
溜冰也是早年民众一大娱乐消遣方式
那时候
体育文化活动异常活跃
●县体委开设的体育馆、武术馆开展群众性的各项体育活动和比赛
●县文化馆、新华书店、图书馆、博物馆、洪秀全纪念馆(包括洪秀全故居)、秀全公园、新华影剧院等,不仅为本县人民群众服务,而且还接待国内外大批宾客
拥抱多元 文化氛围越发浓厚
到了90年代
花县撤县建市前后
文化市场进入鼎盛时期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看电影是百姓娱乐的主要方式。如今送电影下乡活动仍在继续,但放映设备和方式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踏入千禧之年后
花都的文化呈现出
百花齐放、歌舞升平的景象
听粤曲曾是当时人们的一大消遣
创新供给 文化活动扩容提质
如今,在花都,无论城市还是乡村
群众在家门口都能“品尝”到
既优质又便捷的“文化惠民套餐”
随着文化阵地的提档升级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我区相继开展
一幕幕文化剪影精彩不断
为给辖区群众呈现更加丰富的文化盛宴
近年来,我区群众性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顺应潮流 科技赋能文化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
花都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增强了很多
文化事业取得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
徒步活动成为花都群众体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花都摇滚马拉松盛大开跑
拜盘古 祈福天下太平
互联网的发展影响着
群众文化内容、信息接收的方式
如今,人们已用上了智能电子设备
文化旅游已成为花都群众休闲时尚
越来越多的花都人体会到
“说走就走”的潇洒与诗意
也领略到花都文旅产业正慢慢渗透
浩浩荡荡的徒步队伍
全民健身设施建在家门口,方便群众参与日常锻炼
共创健康生活
改革开放40年
你的文化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
你还记得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吗?
快留言跟大家聊聊吧~
猜你喜欢
来源:今日花都
图文:日文 洪敏 通讯员 毕旖旎
编辑:花小萌
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今日花都
觉得不错,请点赞↓↓↓